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:新闻中心> 媒体聚焦>

北京宫毯织造:紫禁城传出的编织绝活儿(组图)

发布时间: 2014-09-13      浏览:1142   作者:

发布时间: 2014-09-12 09:18:43  |  来源: 千龙网  |  作者: 包萌  |  责任编辑:

编者按日前,西城区首次面向社会招募非遗传承志愿者,其中,北京刻瓷、裕氏草编、泥塑彩绘脸谱、戏曲盔头制作这四项技艺始终是行内师徒、家族传承,从没公开外传过。此次公开收徒,为的是破解传人“老龄化”难题。千龙网记者对这几项非遗逐一探访,领略各项绝活儿的巧夺天工。而谈起招徒,“坐得住”、“耐得住寂寞”,则是非遗老师傅们一致的要求。

北京地毯五厂销售部店内,不大的屋子,摆满了手工织造的地毯、挂毯,手工毯样式精美,复杂的工序营造出图案的立体感,被称为“软浮雕”。

走在店铺林立的牛街,很难注意到这样一个稍显陈旧的小门脸儿——“北京地毯五厂销售部”。黄铜色的招牌,还带着80年代国营商店的气息。

店内不大,四白落地,满屋子的地毯、挂毯,既是出售的商品,也是唯一的装饰。在这里,千龙网记者见到了“北京宫毯织造”技艺第五代传承人王国英。 

47岁的王国英温和内敛、不善言辞,在简单介绍了销售部的情况后说:“我们这儿是前店后厂,我带你去车间看看。”千龙网记者跟随王国英来到织毯车间,这是个比销售部大不了多少的屋子,一架手工织毯机,四名工人并排坐着织毯,旁边放着一些原材料和半成品,这几乎就是生产车间的全部内容。

王国英正在比对图样,编制“盘金丝毯”。

北京宫毯:秉承皇室气派与民间韵味

1986年,19岁的王国英从北京市地毯技工学校毕业,被分配到北京地毯五厂,师从地毯大师康玉生,一干就是28年。“毕业那会儿分到厂子的28人,现在还剩五六个。”时隔多年,大部分同学早已改行,而一直坚持下来的五六个人里,能掌握宫毯织造全部工序的,只有王国英一人。

王国英告诉千龙网记者,北京宫毯织造技艺源自皇宫,兴盛于元代,后来传到民间。由于它选料精细、图案规矩,并且沿袭了皇家制式,在流传中又融入了民间韵味,就形成了颇具北京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。

盘金。使用的金线由含金量98%的金箔制成。


用砍刀砍线头,拴栽绒扣。

“宫毯织造主要是三大工序,前期准备、织毯成型、美化整理。前期准备又分图案设计、放大样、选毛、纺纱、染色;织毯成型分为毛纱组色、上经,绽经、打底子、画样子、织等等;美化整理还分平、片、洗、整、修,剪活出浮雕感,最后是验收。每一道小工序下面还分不同的手法。”王国英介绍道。

2008年,“宫毯织造”技艺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。随后,国务院又将其列入*********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历时三年 失传的“盘金丝毯”工艺被救活

2003年,北京地毯五厂跟国家非遗保护中心签订协议,抢救“盘金丝毯”制作工艺,组成了十来个人的抢救小组,其中就有王国英和她的师傅康玉生。

“盘金丝毯”属于宫毯织造技艺中的一种,当时已经失传,原材料金箔线也早已不生产。但故宫的收藏里有这样的盘金丝毯,他们就去故宫研究。

“第一次去看了半天也没琢磨出是怎么织的,第二次,故宫给提供了一台显微镜,在显微镜底下,这才看清楚了。”

恢复织造工艺后,王国英织出了第一块“盘金丝毯”《九龙图》,现被政府收藏。王国英供图。

回来以后,抢救小组赶紧开展研究,设计图案、备料、试制,借鉴故宫的样式,却不能单纯复制,要体现宫廷特色和北京特色。研究了两年,确定了制作方案。此后,王国英一个人,在完成日常工作之外,加班加点织了一年,终于织成了一块5英尺乘8英尺的《九龙图》。而这样一块毯子,通常情况下需要两名工人织一年才能完成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这项工作还救活了另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“金箔线”制作工艺。当时,制作盘金丝毯最主要的原材料金箔线遍寻不着。工作组找到南京金箔厂,但由于传统金箔线使用纯金制造,造价昂贵,早已不生产。为此,厂里专门把退休的老师傅请回来,恢复了金箔线制作工艺。后来还申报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现在,这项工艺不但被保留下来了,而且也在培养传承人。

公开招徒:只要真喜欢都能学

目前,在政府的支持下,“北京华方地毯艺术有限公司”即将筹备完成,这是一家专为保护、营销“宫毯”而成立的公司,主攻“盘金丝毯”这类高精尖工艺,王国英将负责技术部分。现在全国只有5个人还在做盘金丝工艺,所以,招募新人成了新公司的重点工作之一。

8月中旬,西城区非遗保护中心组织五位传承人“公开招徒”,王国英带着北京宫毯织造技艺积极参与。记者问她什么样的人能学习这种技艺,王国英说:“首先得坐得住、耐得住寂寞。”

“这四个都是我徒弟,大概学了四年吧,技术都不错。”看着四名正在工作的工人,王国英觉得挺满意。“过去织毯学徒讲究‘三年零一节’,就是学三年,再加上一个春节,才算出徒。这才只是时间上的要求,有的人三年未必能学出来。”

宫毯织造工序复杂繁琐,传统的制作是一个人专攻一部分,比如有的人一辈子只会剪活,而现在由于学徒太少,必须培养全工序人才,这又增加了难度。

不过,王国英还是对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,“现在就在往好的方向发展,趋势还是可以的。政府挺支持的,这回又搞这公开招徒,只要是真喜欢,都能学。”

策划 王立立 文/摄 千龙网记者 包萌

下一条 : 京韵绝技秀申城(组图)
上一条: 顺义:非遗手艺打造“北京名片”